国家图书馆“文津阅新”举办《中国记事(1912—1928)》新书分享会
11月14日,由国家图书馆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“文津阅新”第八期(总第十六期)活动“日常的中国:《中国记事(1912—1928)》新书分享会”在国家图书馆举办。
11月14日,由国家图书馆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“文津阅新”第八期(总第十六期)活动“日常的中国:《中国记事(1912—1928)》新书分享会”在国家图书馆举办。
单向空间江苏旗舰店落地前, 「2025 单向青年节」抵达苏州。丝绸作为苏州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,外表柔软,内部却织造得精密而坚韧,既温润又饱含力量。这种特质,也是今日青年面对生活时的精神隐喻:在社会的硬度与压力之下,仍能保持敏感、细腻与韧性。
参考消息网10月17日报道欧洲《现代外交》网站10月15日发表文章,题为《屏幕背后的微笑:中国如何在虚拟世界赢得人心》,文章作者是阿尼娜·乌尔·胡斯纳。文章编译如下:
《中国记事(1912—1928)》是历史学家王笛2025年的重磅新书,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。上市以来,荣获很多项重要的图书出版业、媒体业的奖项。
《中国记事(1912—1928)》是王笛于今年4月推出的新著,本书以西方人的视角观察1912—1928大变革时代下中国的政治、社会、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。日前,王笛携新书在广州举行讲座,重回民国初年的广州,讲述百年前广州的政治变革与日常生活。
传统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是一体化的,城乡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和鲜明的对比。但到了20世纪,城市成为近代事物的发生地和集合地,乡村逐渐衰败。城市工业化进程拉开序幕的同时,农村移民也纷纷涌入城市想方设法谋生,形塑了城市下层社会更丰富的面向。
世界哲学史的书写,历来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智识工程。传统哲学史著作往往聚焦于西方主流传统,或受限于文化视野与史料局限,在不同文明和时代之间留下诸多“缝隙”,使读者难以窥见人类思想发展的全貌。如何真正实现哲学史的全球性转向,如何在保持哲学严谨性的同时避免文化割裂与
所谓的历史有规律、可以预测的说法,其实就是波普尔所批评的历史决定论。因为历史决定论,导致有些人认为,如果我们发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,因此历史就是可控的。一些怀着乌托邦思想或者所谓“宏才大略”的人,便有了想要创造历史的冲动。他们可能不顾现实去实施某项所谓伟大的计划
传统上,许多美国消费者一直将“美国制造”标签视为爱国的象征。但新出现的转变表明,消费者对“美国制造”标签的品牌忠诚度正在下降。消费者在购物时正受到其他因素的诱惑。专家们认为,这种转变体现了一种更大的趋势,即效率正在压倒品牌忠诚度。
1932年,萧一山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院东方部发现了手抄本《洪门小引》,这是研究早期洪门历史的重要文献。原抄本无题,用红格纸写。第一张空白,第二张前面9行,后面6行,每行20字,然后是36字誓词。博物院标名《太平入会式》,即太平天国的入会誓词,萧一山认为显然是错误